第十七届深圳文博会将举办——激发创新活力 见证产业发展
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将于9月23日至27日在深圳举办。这个中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实效和影响力的展会备受瞩目。
自2004年以来,文博会展商数量从首届的700多家增加至第十六届的3243家,成交额从首届的356.9亿元增长至第十五届的约2500亿元。去年举行的第十六届文博会首次以云上形式与观众见面……16年来,文博会的蓬勃发展,对激发我国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广东深圳的大芬油画村,如今已名声在外。2004年,这里是首届文博会的唯一分会场。得益于文博会的推动,大芬村的油画销售额大幅增长。如今,大芬村聚集了油画从业人员近万人,成为全国最大的油画生产、交易基地。
数据显示,文博会已经连续11年实现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
去年举办的第十六届文博会(云上文博会)共有3243家企业(机构)、21572件展品参展,参展单位较上届增加931家,同比增长40.3%。展会期间,策划各类活动238项,包括投融资推介、项目签约、产品直播等。文博会展会规模、观众数量、国际化程度、交易成果连年攀升。
纵览文博会的丰富内容,广泛涉及新闻出版、影视动漫、创意设计、文化旅游、艺术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的各个方面。一大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在文博会上备受关注。仅去年,就有40余家央企、100多家上市企业、38家近3年荣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龙头企业参展。近几年,每年都有10万多种文化产品、6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文博会平台寻找合作。
文博会始终聚焦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涌现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展示我国“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贸易”“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展望未来趋势,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在文博会的舞台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好戏”不断上演。
文博会已经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通过文博会,我国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赢得了世界的关注。《熊出没》《小鸡不好惹》等30多部原创动漫作品发行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30万分钟;通过文博会,匈牙利的特色玉米穗编织品、印度的紫胶手镯等走进中国,有力地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数据显示,第二届文博会出口额为98亿元,海外专业观众数量为3012人;第十五届文博会出口额超过180亿元,海外专业观众已达22167人。
尽管疫情给国外文化企业参展造成极大困难,但去年的云上文博会仍然吸引了法国、希腊等30个国家的文化企业和产品参展,吸引了来自106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境外采购商注册观展。
线下与线上互动结合
近年来,文博会积极顺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趋势,持续加快数字化转型,云上文博会的举办为这一进程按下了“快进键”。2020年,文博会用云开幕、云展厅、云招商、云签约、云大数据等“五朵云”为世界各地的参展单位搭建起展示与交易的全新平台,让身处世界各地的参展商随时随地“面对面”沟通交流。
云上文博会,展览新体验。去年,在北京云上展区的新消费展厅内,参观者可以虚拟游览三里屯,听时尚音乐,看特色文创;在新场景展厅内,不仅有首都博物馆、798等热门文化打卡地,也有环球影城等文化新地标。在辽宁馆,参观者还可以“游览”沈阳故宫、朝阳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等,通过3D和VR等科技手段,观众尽情漫步在云端,清晰、全方位看到“真实场景”……
无限魅力,精彩继续。第十七届文博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举办的一届重要展会,也是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首次举办的线下与线上互动结合的文博会。本届文博会将围绕新时期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突出博览和交易形式创新,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并进、同步举办的新模式,推进展会规模、办展模式、品牌质量全面升级,努力实现新时代、新文博、新形象、新内容、新成效。(记者 郑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