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创新不止显威力

2020-05-01 14:18:20 root 8
2020-05-01 08:22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疫情之下,经济承压。面对冲击,中国高技术产业展现出较强韧性。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8.9%,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9%,工业机器人增长12.9%;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样保持增长,一季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投资增长17.4%。

捱过寒冬、迎来暖春。战疫期间,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科技大显身手。面临经济突围新挑战,科技创新的作用不容小觑。抓研发的,复工顺利;推新品的,订单不愁;技术硬的,出洋过海。凭借科技创新这一强劲推动力,中国经济“航母”正破浪前行。

科技助攻,应对疫情比实力

在位于河北燕郊的北京谊安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工人正在生产车间加班加点地忙碌着。基地内,已经打包好的几十台呼吸机即将运往海外。

“从组装、调试到检测、运输,一刻也不能耽搁!”谊安医疗董事长助理李凯说。作为国内呼吸医疗设备研发制造的龙头企业,谊安医疗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组织扩大出口。从塞尔维亚、意大利到蒙古、俄罗斯,其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电动电控涡轮呼吸机,为全球战疫贡献了中国科技力量。

保订单、拓市场。抗疫期间,一批中国科技创新型企业化危为机、逆势而上,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力和免疫力。免疫力从何而来?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是根本。应急攻关、随机应变,不仅靠速度,更要靠硬实力说话。

机器人车间变身口罩生产线——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原计划生产洁净机器人的10万级洁净车间被紧急征用,投产了10多条口罩生产线。疫情出现后,凭借技术储备和经验积累,新松公司仅用20天,就完成了医用口罩智能生产线的技术攻关。

“我们之所以可以迅速转产,主要得益于强大的数字化研发中心和加工中心。”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说,疫情之后,机器人行业将迎来跨越式发展,智慧工厂、数字化工厂有望成为制造业的必选项。

中国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经过疫情淬炼,在产业链完备的优势下,众多科技企业一方面在原有的跑道上提挡升级,在技术迭代中掌握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在危机之中寻找新赛道,增强经济抗压性和反弹力。

“做好科技创新的储备,才能增强抗风险能力。”广东工业设计企业得品科技负责人刘丽芬说,疫情发生后,市场对抗菌类产品需求暴增,公司此前研发的紫外线杀菌器等科技新品,得到了市场的青睐,订单不断。

“我们的业务非但没停,还增加了20多家意向客户!”江西抚州创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庆星说,疫情为企业潜心研发攻关创造了条件,目前公司正在加紧研发新一代服务器,以提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能力,更好地适应数字化应用场景。

科技创新既是抗疫的有力工具,也加快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指出,疫情倒逼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也代表了未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必将成为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创新驱动,复工复产展活力

“疫情没有拖慢我们创新的步伐,反而是加快了。因为需求出来了,对科技创新的呼唤更为迫切。”平安智慧城市联席总经理胡玮说。针对复工复产之后增长的招聘、培训等需求,平安智慧城市推出了“知鸟”智能培训一体化平台,为政府、企业提供智能化线上培训解决方案,目前已经为超过4500万用户提供智能学习服务,开展各类直播130万场。

在机器轰鸣中感受经济脉动,在复工复产中见证创新活力。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科技创新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积极破解复工复产中的难点、堵点,成为助力中国经济奋力突围的源头活水。

活力,源自技术创新的驱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加速普及,在制造业一线,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智能制造,更好地经受住了疫情冲击,复工复产的速度明显加快。

在安徽芜湖的奇瑞新能源汽车智慧工厂,智能焊接机器人挥舞机械臂,在流水线上忙碌;控制室里,大屏幕实时显示着生产信息……得益于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该工厂的生产计划管理、过程质量控制、设备维护保障全部实现数字化。目前,我国各类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总计已有上百家,具有一定区域、行业影响力的平台数量超过50家,越来越多的中国“智造”加入高质量发展行列。

活力,源自民生发展的所需——

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新材料……科技创新提供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妙招,也把惠民、利民、富民作为最终落脚点,引领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变化。

“正是服务于健康的技术创新,让我们从疫情中挺了过来。”北京橡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金橡医学)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曹善柏说。近日,金橡医学宣布完成逾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作为肿瘤基因检测行业的后起之秀,公司依托高通量测序(NGS)技术,基于自主研发的基因大数据分析平台,为临床提供以基因组学为核心的肿瘤精准医疗解决方案,目前已经为2万名患者提供了临床检测服务。

活力,源自提质升级的实践——

发展科技,是战疫突围的关键着力点,也是培育经济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的重要举措。日前,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科技部启动“科技助力经济2020”等重点专项,立足于提振经济,大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和支持力度,引导和带动未来投资与消费。

与此同时,各地也抢抓机遇、加快布局,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投资拉动作用。浙江提出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牵引创新发展;上海近日发布《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以“最宽松的创新环境、最普惠公平的扶持政策、最有力的保障措施”激发创新活力与动力。

潜心研发,赋能经济有潜力

既要加快在研新药的进度,还要针对疫情需求应时而动——这段时间,贝达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格外忙碌:公司研发的肺癌治疗新药恩沙替尼,在国内注册上市进入关键期。在了解到分子靶向药物可能会对新冠病毒具有疗效的信息后,丁列明立即带领研发团队梳理药物、进行研究,开展通用抗新冠病毒DC疫苗研究。

“此次疫情凸显了科技创新的潜力,我们有责任对人民生命健康需求作出更多的科技创新、研发出更好的产品。”丁列明说。

看趋势,新型健康业、智慧城市、现代物流等业态在疫情之时展现出巨大潜力;看未来,根植于科技创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对加快打通经济循环形成更有力的支持。

将成长潜力转为增长动力,科技企业很有干劲。不少科创企业负责人坦言,面对疫情大考,唯有提前布局、潜心科技、着力创新的企业,才能迎来春天。

“我们正瞄准全球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加大投资,努力占据全球市场重要一席。”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疫情期间,科大讯飞研发了智医助力电话机器人,针对疫情期间社区排查难题,电话机器人在1分钟内可同时拨打900个电话。不久前,这个功能强大的人工智能产品还出口到了韩国,成为中国技术助力全球抗疫的生动一例。

将技术潜力化作发展优势,国际社会看好中国。英国剑桥大学贾奇商学院教授艾伦·巴雷尔认为,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技术领先者”,并在研发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这些是“具有长期潜力的巨大优势”。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前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首次成为该组织《专利合作条约》框架下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其中,企业成为新技术开发的主力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华为公司以4411件专利申请连续3年成为企业申请人第一名,中兴、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中国企业同样名列前茅。专利申请量领跑,彰显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实力与潜力。

疫情是一场大考,同时也给中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机遇。创新的种子继续播撒,科技的力量正在积蓄!(记者 熊建 刘峣)